▌一、央行体系金融指标维度
(一)货币供应
1、货币发行与基础货币(亦称央行储备货币)
(1)货币发行量=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M0
(2)基础货币(央行储备货币)=货币发行量+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流通中的M0+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
(3)银行间市场的可交易资金的总量=所有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合计
因此,只有影响至超额存款准备金的货币政策才能影响到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例如降准政策只能使得法定存准率和超额存准率此消彼长,对流动性几乎没有影响。
2、M0、M1(狭义货币)与M2(广义货币)
(1)M0=流通中现金
(2)M1=M0+企业存款(除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信用卡类存款;
(3)M2=M1+个人存款+企业定期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中,(M2-M1)即为准货币。
第一,年6月,由于股票市场大发展,央行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
第二,年,受加入WTO影响,央行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分别计入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
第三,年10月,央行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存款规模纳入M2.
第四,年1月,央行用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取代货币市场基金存款(含存单)。
3、存款准备金率与超额备付金率:法定与超额
根据规定,商业银行需要将其存款的一定百分比缴存至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合称为存款准备金率,后者体现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水平。目前央行已经取消了对商业银行备付金率的要求,将其与存准率合二为一。
其中,超额备付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库存现金。
(二)货币政策工具
1、OMO(公开市场操作)
第一,公开市场操作始于年的外汇公开市场操作,年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恢复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
第二,公开市场操作又分为逆回购和正回购,前者为央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投放流动性,后者反则反之。
第三,目前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期限主要有7天、14天、28天和63天等几种类型。
2、再贴现与再贷款
第一,这两类工具是央行最早进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方式。
第二,再贴现政策是指央行通过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
第三,再贷款政策是指央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年央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再贷款成为调控基础货币的基础,并在后续的较长时间提供了基础货币供应总量的70-90%。
3、SLO(短期流动性便利)与SLF(亦称酸辣粉、常备借贷便利)
(1)年1月央行创设SLO(Short-termLiquidityOperations),主要为了解决突出的市场资金供求大幅波动,主要期限为7天以内,抵押品为政府支持机构债券和商业银行债券。
(2)年初创设SLF(StandingLendingFacility),主要为了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主要期限为1-3个月,面向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抵押品为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4、MLF(中期借代便利、亦称麻辣粉)与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亦称麻辣粉)
第一,两个工具均主要面向“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贷款(新增),期限为3个月、6个月、1年(居多)。
第二,央行分别于年9月创设MLF、于年12月19日创设TMLF,前者以支持小微企业和债转股为主,后者则用以定向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发放贷款。
5、PSL(亦称披萨、抵押补充贷款)
直4月25日央行创设PSL(PledgedSupplementary),为特定政策或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主要针对棚户区改造),期限通常为3-5年,主要面向政策性银行,抵押资产为高等级债券资产和优质信贷资产等。
6、CRA(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与TLF(亦称特辣粉、临时流动性便利)
第一,年1月20日,央行建立了临时流动性便利(TLF,TemporaryLendingFacility),为现金投放量较大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28天临时流动性支持。
第二,年12月29日,为应对春节期间现金支出的扰动央行建立了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允许现金投放中占比较高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在春节期间顾虑在临时流动性缺口时,临时使用不超过两个百分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使用期限为30天。
(三)社会融资规模
社会融资规模于年提出来,这是一个中国独有的指标。所谓社会融资规模,即一定时期内(月度、季度和年度)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所获得的资金总额,既有存量概念,又有流量内涵,可兼顾绝对规模,又可衍生相对指标。
谈及社会融资规模,离不开相生的兄弟M2,社会融资规模与M2类似于一张表的两端,即资产和负债,一个表示资产的运用(社会融资规模),一个表示资金的来源(M2)。通俗来讲,货币当局发行货币(以广义货币M2来表示),金融机构拿到货币来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货币则通过银行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未贴现票据)、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以及其它等渠道进入实体经济。从理论上来讲,资产的运用和资金的来源应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特别是在只有资本市场的情况下,而间接融资中介的存在,使得这一对应变得比较复杂,因此严格的对应关系并不会存在。简之,社会融资规模可理解为金融体系的资产、实体经济的负债;而M2则可理解为金融体系的负债、央行的资产(央行对国家的负债)。
1、发展历程
(1)人民银行于年11月开始研究、编制社会融资规模指标;
(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概念;
(3)年初,人民银行正式建立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制度,并开始按季向社会公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季度数据;年起改为按月公布;
(4)年起,按季公布各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
(5)年起,开始编制并按季发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数据,年起改为按月发布。
2、口径和范围
(1)金融机构表内贷款: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
(2)金融机构表外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
(3)直接融资: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
(4)其它: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贷款核销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第一,年8月13日,央行表示,自年7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反映。
第二,年10月17日,央行表示,自年9月起,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
▌二、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维度
(一)五级贷款分类
贷款五级分类是央行于年5月参照国际惯例制定《贷款分类指导原则》给予明确的。之前是按照财政部年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将贷款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和呆账四类,过去是将后面三种,即“一逾两呆”统称为不良贷款。
1、正常类贷款(率)
第一,具体定义是指借款人能够正常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其贷款本息不能按时偿还的贷款。
第二,正常贷款率没有特定监管标准,一般越高越好,基本上正常贷款率(即正常类贷款/全部贷款)均在95%以上。
2、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376.html